原標題:教育部回應“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如何看待漢字繁簡之爭?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近10年以來,一些政協委員們也曾攜帶《關于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上會。關于繁體字和簡體字究竟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也常常被一些網友非要討論出個子丑寅卯來。
近日,針對《關于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復。在這份答復中,教育部對哪些問題進行了回復?簡體字究竟會不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呢?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這也曾遭到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于文化傳承”。針對這一說法,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其實,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于同一種文化。文化學者于丹就曾在電視節目中介紹,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于丹說:“因為我們文字一直都在演變過程中,我們現在所看見的繁體字也是從古文演變成的今文現在的文字,所以現在有很多字就是這樣識繁用簡一路演化過來的。”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表示,文字作為社會性符號,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并不會因此而磨滅。黃德寬說:“其實漢字的發展,這個簡是分兩條路走的,有時候一部分字追求減省,是提高書寫效率,但是要看到差異越大,閱讀效率、辨認效率越高。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傳遞了文化內涵就可以了,文字是一個社會性的符號。”
此外,教育部還表示,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要讀懂這些信息首先要能讀懂漢字記錄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漢語書面語,但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漢語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現在通過文字資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難主要在于記錄這些信息的語言從古至今發生了很大變化,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同樣,現在古典詩文都已經有簡化字版,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也一樣讀不懂。
針對“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范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昭暉表示,在中小學進行繁體字教育的問題已經說了幾十年,但在他看來,繁體字的識讀并不困難。儲昭暉說:“我們很多成年人可能用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把繁體字認全了。我認為,在中小學階段沒有必要花時間(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如果孩子在生活當中遇到繁體字,那么讓他知道這是什么字就夠了。”
而這一觀點,也和國家11個部委(局)組織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結果不謀而合。對全國閱讀繁體字書報困難程度調查的數據顯示,閱讀繁體字書報“基本沒有困難”和“有些困難但憑猜測能讀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難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這表明,我國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
此外,儲昭暉還表示,要想傳承中華文化單純讓孩子們識讀繁體字還遠遠不夠,更應該從多學科汲取知識,提高綜合素養。“它(繁體字)對文化傳承有作用,但是這個作用多大,對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學生是不一樣的。他生活中有機會就去了解,就可以去傳承,未必要通過教學這種方式來實現傳承。”儲昭暉說。
本文轉載自環球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